來源:39健康網(wǎng)
胃是由多層肌肉組成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和消化食物,收縮性由外層的肌肉控制。不吃飯的時候,胃處于一種相對收縮的狀態(tài),空腹情況下,胃的容量是50到100毫升。吃飯的時候,胃的容量則可以擴展到1200到1600毫升,要是再多吃一點就可以達到2000毫升了。
當然,胃的容量也是有限度的,在繼續(xù)吃下去,可能就會“撐破”了。
圖源:科普中國
食物一旦消化完成,胃就恢復到收縮狀態(tài)。有的人覺得自己節(jié)食后食欲下降,以為這是胃變小了,事實上并不是如此。
胃不管你吃還是不吃,它的容積是不變的。控制饑餓感的是大腦發(fā)出的各種指令,吃多少是大腦皮質(zhì)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做調(diào)節(jié),所以,不管你是拼命吃還是拼命節(jié)食,胃的容積都不會變。
二、身高170的女性/男性,體重多少才正常?
吃多吃少對體重有直接的影響,而體重又直接影響到人的外觀,由此現(xiàn)代人天天在美食和贅肉之間進行艱難的抉擇。
1.BMI
1997年,世衛(wèi)組織制定了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它的計算公式是: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 = 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比如,小明體重是60公斤,他的身高是1.70米,那么他的BMI就是 60 ÷(1.70 × 1.70)= 20.76。
按照世衛(wèi)組織的標準,BMI≥25是超重,25>BMI≥30是肥胖,BMI≤18.5是消瘦。按照這個標準,身高1.7米的人,體重超過72公斤就是超重,超過86公斤就是肥胖。
不過現(xiàn)實是,這個標準過于簡單粗暴,同樣70公斤的體重,有的人是肌肉和骨骼,而有的人是脂肪,因此,我們還要從其他標準來判斷。
2.體脂含量
從體脂的角度來看,同樣都是1.7米,86公斤的運動員身上都是肌肉,而70公斤的女生,假如她平時沒有運動鍛煉的話,身上可能有很大部分的脂肪。
體重有肌肉的重量,也有脂肪的重量,脂肪÷總體重 = 體脂率。按照標準,男性比較健康的體脂率是10%~20%,女性是18%~28%,男性在20%~25%之間屬于輕度肥胖,超過25%則屬于肥胖。女性在28%~33%之間屬于輕度肥胖,超過33%則是肥胖。
3.體型
除此之外,按照體型也可以判斷肥胖。
根據(jù)脂肪在身體上的分布,可以分為腹型肥胖和周圍型肥胖,簡單來說就是肚子肥胖和屁股肥胖,這種情況在女性的身上比較多見。蘋果型身材的女性,腰圍只要超過85cm就可以考慮是肥胖了,這容易產(chǎn)生代謝紊亂,進一步誘發(fā)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另一種就是周圍型肥胖,脂肪主要集中在臀部和大腿周圍,形狀像梨,又被稱為梨形肥胖,相比之下,這類肥胖對身體代謝的影響比較小。
因此綜合來看,單看體重并不能完全說明身體是否肥胖或者正常,需要結(jié)合體脂以及體型,才能最終判定,綜合對比才能得出客觀的結(jié)論。至于從健康體重的角度來看的話,合理的膳食結(jié)構(gòu),才是保證體重正常的關鍵。
延伸:為什么有些人吃不胖?
有人狂吃不胖,有人喝涼水都長肉,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人會不會發(fā)胖,有40%到70%的概率取決于每個人的基因。基因不但能夠影響人們的食欲和胃口大小,同樣影響人體熱量的燃燒速度,這種先天因素后天難以改變。
既然基因無法改變,那我們就要另辟蹊徑了。我們都知道早上吃好,午飯吃飽,晚上吃少,可很多人并不知道,白天時身體能有效控制熱量,而在夜里,身體不太容易消化脂肪和糖分,所以晚飯最好在七點以前就吃完,以免熱量的堆積。
狂吃不胖的另一種原因,就是在某些疾病的情況下,比如甲亢,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身體代謝加快,患者越吃可能越瘦。這種情況不值得羨慕,患者得趕緊就醫(yī),否則可能會進展為甲亢性心臟病。
此外,胖和瘦不同的群體,其腸道內(nèi)微生物的數(shù)量、種類也不同,而保持健康和均衡的飲食,是維持腸道微生物多樣化的關鍵,不挑食、膳食均衡很重要。
標簽: 胃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