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師傅和師父的區(qū)別,師傅和師父的差別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中國人的教育辭典里,“師傅”與“師父”是兩個與教師密切相關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師傅”與“師父”區(qū)別在哪里,往往混用這兩個稱呼。
2、這提醒我們,有必要通過梳理“師傅”與“師父”這兩個稱呼所指的演變,辨析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看混用這兩個稱呼是否適宜。
3、 “師傅”一詞,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
4、《榖梁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5、”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
6、《三字經(jīng)》所說的“子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這一意思。
7、 戰(zhàn)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還有另外一條材料可以佐證。
8、根據(jù)《戰(zhàn)國策》的記載,在呂不韋的操縱下,在趙國做人質(zhì)的秦公子異人終于回到了秦國。
9、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于誦。
10、”這里師傅與教學關聯(lián),顯然指的是老師。
11、 秦漢以后,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yōu)榱藢V傅弁?包括帝和王)的老師。
12、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于太師和太傅的合稱。
13、《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
14、”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并列關系。
15、《史記》中9處11次出現(xiàn)的“師傅”,都是這一意思。
16、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
17、從西漢到南宋,這是師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時期,依然保留了這一意義。
18、 顯然是因為“師傅”的地位太尊、聲望太高,所謂的“身為師傅,貴極人臣”,這一稱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
19、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占,很少例外。
20、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
21、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yè)者。
22、至于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等行業(yè)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
23、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更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24、 “師父”之稱,不僅出現(xiàn)得較晚,而且使用的頻率也非常有限。
25、《四庫全書》雖然有數(shù)百次的出現(xiàn),但大都別有所指,與我們要討論的“師父”不同。
26、 “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xiàn)的。
27、姚思廉的《梁書》中,說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紹,曾任“宋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
28、在《文苑英華》中,“師父”也一再出現(xiàn)。
29、其中所指,和“師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如“臣雖駑劣不才,竊服師父之訓”;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師,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鹽梅;投釣升朝,封四履而稱師父”。
30、 唐朝以后,“師父”開始用來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31、南唐尉遲偓的《中朝故事》記載唐咸通年間,有個幻術(shù)藝人在京城表演。
32、在一次表演失敗之后,他向觀眾賠禮致歉說:“某乍到京國,未獲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
33、小術(shù)不行,且望縱之,某當拜為師父。
34、”北宋費袞的《梁溪漫志》記載,高郵強盜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數(shù)百里,氣勢猛壯,白天吃喝,夜則為盜。
35、有一天早食時,被一個道人“呼為師父,且拜之”。
36、這里一個善于幻術(shù),一個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