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高崇民生平事跡,高崇民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高崇民同志祖籍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
2、地處山東半島最北端,物產(chǎn)豐富,人煙稠密。
3、但是,在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和盤剝下,勞動人民卻過著啼饑號寒的生活,如遇水旱蟲雹等天災(zāi),貧苦農(nóng)民就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流徒外地。
4、高崇民的先祖,世代貧苦,在其高祖一代,由于生計無法維持,舉家走上了“闖關(guān)東”的道路。
5、根據(jù)一些資料推斷,大約在一七九四年,全家冒著極大的風(fēng)險,由山東蓬萊乘船偷渡渤海,遷居到盛京(今遼寧?。┻|陽縣牛蹄崖。
6、后又由遼陽牛蹄崖轉(zhuǎn)遷到開原縣柴河溝靠山屯。
7、從高崇民的高祖以下,凡五代人,經(jīng)歷整整一個世紀,都出身貧苦,同其他勞動人民一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開發(fā)建設(shè)祖國的東北。
8、高崇民的父輩兄弟都排景字,父高景芳,字葆如,號東圓,一份關(guān)于高崇民之父的新材料:《行述》,約兩千五百余字,是高崇民于—九三四年十二月九日在北平(今北京)為父親舉行遙祭時寫成的,近似傳記,為我們研究高家遷到開原的情況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9、《行述》是高存信、白竟凡二同志提供的。
10、據(jù)《行述》記載:其先祖“家以耕讀為業(yè)”。
11、高祖勤儉治家,共兄弟二人,薄有田產(chǎn)。
12、到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家道稱盛。
13、至曾祖時,家道衰微。
14、祖父高松齡,共兄弟三人,松齡居長。
15、時家庭生活維艱,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
16、祖母李氏,小寨子人,出身書香門第,知詩書。
17、高家世代無一讀書者,她把長子高景芳送到娘家的私塾里讀書,于是高家才有了第一個讀書人。
18、高崇民之父高景芳,生于一八五九年(清咸豐九年)的清明節(jié),農(nóng)歷三月十四日,屬羊。
19、他自幼聰明好學(xué),幼時家貧,無力讀書,幸隨舅父(李姓)在小寨子讀私塾。
20、年甫逾冠,祖母李氏(曾家寨人)亡故,因“遵禮守制”,于一八七八年(清光緒四年)二十歲時,回到靠山屯。
21、屯東靠山,山上自家祖墳上邊有一圓形石洞,他“以洞為室”,堅持自學(xué)。
22、這可能是他號東圓之由。
23、同時,鄉(xiāng)親們還送子弟入洞求學(xué),這是他授館(教學(xué))之始。
24、在家鄉(xiāng)邊教書,邊自學(xué),三年后又入鐵嶺銀岡書院,因品學(xué)兼優(yōu),獲銀岡書院獎學(xué)金。
25、時值清光緒初年,仍行科舉考試制度,他因家貧無力應(yīng)考,遂留鐵嶺教書七年。
26、一八八五年中法戰(zhàn)爭后,法國傳教士到開原靠山屯,強占土地,修建教堂,宣傳天主教義,毒化中國人民。
27、且籠絡(luò)教民,橫行鄉(xiāng)里,欺壓不信教群眾,當?shù)孛癖娫孤曒d道。
28、他和父親高松齡均不滿洋教,聲稱誓不入教,還勸阻鄉(xiāng)親們?nèi)虢?,引起法國傳教士和教民的嫉恨?/p>
29、一九○○年義和團運動波及東北,他深表同情和支持,因得罪洋教會,在靠山屯的法國傳教士以他是當?shù)胤唇虝最I(lǐng),指使當?shù)氐奶熘鹘掏綇娦序?qū)迫之,全家老小被迫在一天夜里逃到開原縣大寨子村。
30、到大寨子時,他們房無一間,地?zé)o一壟,只有一輛破車、一匹白馬、一匹騾子,還有一頭老驢。
31、無奈,親戚狄為文為其租到一點土地耕種,勉強度日糊口。
32、當時,高崇民只有十歲,胞弟高正民才七歲。
33、高崇民之母郭氏,生于一八六五年,她勤勞賢慧,善操持家務(wù),精心侍奉公婆(高崇民之繼祖母蔣氏)。
34、父高景芳也于同年返回故里,先后在靠山屯和大寨子設(shè)館任教。
35、全家人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靠勞動和父親教學(xué)收入維持生活。
36、高景芳有胞弟、妹各一人。
37、弟高東閣,農(nóng)民,性格雖倔強,但很敬重兄長。
38、妹高東仁(1878——1941),嫁于鐵嶺縣大盤嶺村周家。
39、大盤嶺距大寨子約三十華里,其家甚貧,幾乎無以為生,高景芳常派子高崇民、女高玉蘭等人去妹家送柴負米相接濟。
40、后又將高東仁及其女兒周灃芑接到大寨子家中居住,高崇民之叔祖父二人與祖父高松齡分家別戶,其堂叔子女較多,故生活極困難,高景芳也常盡力周濟之。
41、每有求借糧款,都慨然應(yīng)允,故積欠很多。
42、其叔祖父病重時,憂慮所欠糧款無力償還。
43、高景芳知道后,將積欠全部注銷,其叔祖父很受感動。
44、鄰里鄉(xiāng)親有貧困相求者,也予接濟。
45、高景芳一生除看書習(xí)字外,別無嗜好。
46、舊中國煙(鴉片)賭(賭博)風(fēng)行,他深惡痛絕之,并告誡子女親友,“切忌煙賭”。
47、他主張教學(xué)要“明理致用”,助人應(yīng)“實踐躬行”。
48、在戊戌維新運動的影響下,各地廢科舉,興學(xué)堂。
49、他認為學(xué)無止境,欲再深造,遂入開原自治研究所,繼續(xù)求學(xué)。
50、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六月畢業(yè)后,被推選為開原縣東南鎮(zhèn)地方自治董事會總董。
51、在他的倡導(dǎo)下,興辦學(xué)校,發(fā)展教育,禁賭戒煙,兼及地方公益事業(yè)。
52、開原東南鎮(zhèn)有大小三百余村,最遠者相距八、九十華里。
53、當?shù)孛癖姺灿杏鍪虏粵Q或紛爭不已時,事無巨細,必求教于他。
54、由于他同情貧苦百姓的遭遇,辦事公正廉明,深得大家倚重信賴,所以被尊稱為“老先生”。
55、在當?shù)匾惶崞稹袄舷壬保私灾?,樂為稱道。
56、他曾為維護當?shù)剞r(nóng)民的地產(chǎn),與清末貴族豪紳爭訟十二年,一度身陷囹圄。
57、出獄后該地產(chǎn)被盜賣給幫統(tǒng)金壽山,他率領(lǐng)群眾繼續(xù)抗爭,并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申訴官府。
58、最后,他發(fā)動群眾,筑墻掘壕,誓死備戰(zhàn),迫使官府終于把地權(quán)判給村民,大獲全勝。
59、此事為當?shù)啬袐D老幼所稱頌,他的名望也日高。
60、村民們感激他,特立石碑于村中,記始末甚詳。
61、他對清朝封建王公貴族恨之入骨,鄙視他們的寄生生活。
62、他認為清朝的統(tǒng)治長不了。
63、他平日的穿著也不清朝化。
64、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清朝敗軍散歸鄉(xiāng)里,攪得閭閻不寧,他痛憤這些散兵游勇的惡劣行徑,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痛心疾首。
65、一九○八年十一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去,清廷強令百姓給他們戴“皇孝”,還規(guī)定在一百天之內(nèi),不許剃頭,不許刮胡子,不許穿紅掛綠,不許娛樂說笑,就連過年貼紅紙對聯(lián)也不允許,只能貼蘭紙對聯(lián)。
66、對此,他非常氣憤。
67、他的反清思想和行動,也影響到高崇民等人,學(xué)著父親的樣子做。
68、后來,高崇民秘密加入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中國同盟會,參加推翻清皇朝的斗爭,首先就是受了乃父的影響。
69、高崇民之祖父高松齡年逾六旬時,因痛悼二叔祖父之喪,雙目失明。
70、父高景芳乃告誡家人:在老人家面前惟報喜不報憂,以免增加悲傷之情讓老人家安度晚年。
71、高松齡無疾而終,享年八十七歲。
72、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后,高景芳又到西豐教書。
73、當時女子入學(xué)讀書者不多,他認為男女都一樣,提倡女子也應(yīng)讀書。
74、為此,他在西豐縣女子師范學(xué)校當國文教師,還把外甥女周灃芑接入該校讀書。
75、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后,在沈陽遼寧省立第二工科讀書的高存信返回鄉(xiāng)里,他對日寇侵華行徑十分不滿,問高存信:“東北軍有十幾萬人,為什么不抵抗就撤走了?”當他得知高崇民已秘密入關(guān)后,表示贊同和支持,還對高存信等后人說: “你們趕快到關(guān)里去,絕不能在老家當亡國奴!我已經(jīng)老了,不能和你們一起抗日了,我等著你們打回老家那一天!”日寇侵占沈陽后,挑動和收買朝鮮浪人,毆打欺壓中國的老百性。
76、東北軍撤走后,這些朝鮮浪人又毆打欺壓朝鮮老百姓,手段殘酷非打即殺。
77、當時大寨子有五、六戶朝鮮人,他不忍讓這些善良的朝鮮老百姓遭此橫禍,就把以金基鎮(zhèn)為首的三、四十口朝鮮人找來,偷偷地送到傅家溝叼狼背山溝里隱藏起來,還讓家人做飯菜,派人送到山里。
78、就這樣藏了一周左右,終于擺脫了這場由日本帝國主義挑起的民族悲劇。
79、一九三四年四月,當他去世時,金基鎮(zhèn)等人身著中國孝衫,陪靈吊孝,表達對他的感激之情。
80、日寇侵占東北后不久,當?shù)赝练藱M生,劫財綁票,搶男霸女,時有發(fā)生。
81、他說:“不能為國,也要為鄉(xiāng)”。
82、在他的倡導(dǎo)下,開原縣八區(qū)各村相繼組織鄉(xiāng)團,購置槍械,訓(xùn)練青壯年。
83、各村都有人站崗放哨,互為策應(yīng),八區(qū)柴河堡曾被土匪搶占過,八區(qū)鄉(xiāng)團聯(lián)合起來終于把土匪打出柴河堡。
84、開原上肥地有個東北軍人叫欒法章,在“九·一八”事變后組織抗日義勇軍,他積極支持并幫助過欒法章。
85、一九三三年下半年,日寇察覺到開原八區(qū)有鄉(xiāng)團和相當數(shù)量的武器,害怕鄉(xiāng)團隨時會把槍口對準他們,對他們不利,即強令解散鄉(xiāng)團,收繳槍枝彈藥。
86、這時他已年過七旬,力不從心。
87、對日寇暴虐又無力抗拒,遂憂郁而病,加之思念流亡在北平的高崇民等子孫,“以故心火上騰,頭眩疾作”,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九日(農(nóng)歷二月二十六日)與世長辭了,享年七十五歲。
88、高景芳一生勤奮好學(xué),長期從事地方教育事業(yè),具有豐富的教學(xué)經(jīng)驗。
89、他不但培養(yǎng)教育了高崇民等子孫,使之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而且一時鐵嶺、開原,西豐等地的知名人士,多出其門下,堪稱近代遼北地方一位著名的學(xué)者和教育家。
90、高景芳先生去世后八個月,即一九三四年十二月,高崇民才知道這個噩耗。
91、他當時任“復(fù)東會” (光復(fù)東北)秘書長,秘密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只圖報國抗日,未能回鄉(xiāng)為父治喪, “久虧奉養(yǎng)”,悲痛萬分。
92、十二月九日,他在北平東城大取燈胡同七號家中,為父親舉行遙祭并寫下了《行述》一文,以志紀念。
93、遙祭禮儀比較隆重,共收到唁電、唁函三十一封,挽聯(lián)、挽帳四百七十九幅。
94、其中有張學(xué)良將軍的挽帳,上題:“澤壯梓桑崇雅望,悲興風(fēng)樹有雄才。
95、”張學(xué)良將軍還為高景芳先生遺像題詞:“明德有后”。
96、東北軍第六十七軍中將軍長王以哲將軍的題詞是:“公性曰剛,容則慈祥,言行公正,典型一方。
97、憂心國難,勞神致傷。
98、式瞻遺像,無任凄愴”。
99、杜重遠先生也發(fā)來唁電和題詞,并寄來奠儀費百元。
100、閻寶航的悼唁稱他:“忠貞有哲嗣三年,抗日賦同仇”。
101、高名翔(原高崇民表妹夫)的悼唁寫道:“九·一八”事變后,舅翁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圖挽狂瀾于既例,慘淡經(jīng)營,三年于茲;卒使倭奴匪類,望而喪膽,鄉(xiāng)里同受恩澤”。
102、韓立如的挽唁中有:“九·一八”事變后,公憤強鄰之肆虐,乃首倡組織鄉(xiāng)團,冀維地方,而備國用。
103、迨槍械杠被收繳后,感大勢巳去,遂一病而不起。
104、”其他人士如朱慶瀾、胡毓坤、彭攸秋、蘇炳文、宋學(xué)禮,米春霖等將軍,均有挽聯(lián)和挽帳,掛滿了室內(nèi)外、院子里和大門口。
105、高崇民借遙祭父親的機會,與東北各界人士討論了如何抗日救亡,打回老家去的問題,使遙祭成為一次較有影響的抗日救國的聚會活動。
106、高崇民同志原名恩浚,字健國,號崇民(崇拜民眾之意)。
107、一八九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出生于遼寧省開原縣柴河溝靠山屯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
108、共有兄弟三人,姊妹二人。
109、兄高恩元(1888—1962年)字健鵬,號式民;弟高恩科(1894—1964年)號正民,均讀書三年后即務(wù)農(nóng)為業(yè)。
110、后因其父在開原創(chuàng)辦儲蓄會,恩元遂在該會工作,姊高玉蘭(1881—1974年》,嫁于開原大寨子胡氏;妹高玉鎖(1897—1984年),嫁給大臺子于氏,皆為農(nóng)婦。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