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shù)學小報資料素材,數(shù)學小報資料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16世紀德國數(shù)學家魯?shù)婪?,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shù)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shù),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shù)刻到他的墓碑上。
2、 瑞士數(shù)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shù)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
3、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shù)學熱愛的雙關 語 運 算 符 號 +、-、×、÷、= 符號如何來的? +、-、×、÷和 = 這五個符號,大家對它們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是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遠古時期,古希臘人和印度人都是把兩個數(shù)字寫在一起表示加法,把兩個數(shù)字寫得分開一些來表示減法。
4、中世紀后期,歐洲商業(yè)逐漸發(fā)達。
5、一些商人常在裝貨的箱子上畫一個“+”,表示重量超過一些;畫一個“-”,表示重量略微不足。
6、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藝術大師達·芬奇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采用過“+”和“-”的記號。
7、公元1489年,德國人威德曼在他的著作中正式用這兩個符號來表示加減運算。
8、后來經(jīng)過法國數(shù)學家韋達的大力宣傳和提倡,這兩個符號才開始普及,到1603年終于獲得大家的公認。
9、×、÷符號的使用,不過300多年。
10、據(jù)說,英國人威廉·奧特來德1631年首先在他的著作中用“×”表示乘法,后人沿用至今。
11、 中世紀時,阿拉伯數(shù)學相當發(fā)達,大數(shù)學家阿爾·花拉子米曾用“3/4”來表示3被4除。
12、許多人認為,現(xiàn)在通用的分數(shù)記號,即來源于此。
13、直到1630年,在英國人約翰·比爾的著作中才出現(xiàn)了“÷”號,據(jù)推測他是根據(jù)阿拉伯人的除號“—”與比的記號“:”合并轉化而成的。
14、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出版物中,都用+、-來表示加與減。
15、×、÷卻沒有普遍使用,一些國家的課本中用“.”代替“×”,而在俄國和德國的出版物中一般用“:”來代替“÷”。
16、那么=這個符號又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巴比倫和埃及曾用過各種記號來表示相等,而最早使用近代的 = 符號卻是在中世紀時,在雷科德的名著《智慧的磨刀石》中。
17、他說之所以選擇兩條等長的平行線作為等號,是因為它們再相等不過了。
18、但是 = 號直到18世紀才普及。
19、 最 少 要 幾 分 鐘 華羅庚爺爺是世界著名的中國數(shù)學家,他出生在一個貧民家庭,他非常熱愛學習,總是爭分奪秒地學習,在碰到問題的時候,總是靠自己動腦筋解決。
20、 1965年,華羅庚爺爺在他的一本書中出了一道題目。
21、華爺爺出這道題的目的,是想訓練小朋友做幾件事時,合理安排時間的本領。
22、題目是這樣的:洗水壺需要1分鐘,燒開水需要15分鐘,洗茶杯需要1分鐘,拿茶葉需要2分鐘,問最少要幾分鐘可以泡好茶?同學們,怎樣合理安排這幾件事,才能使所用的時間最省呢?那就要能在同一時間內做幾件事,先洗水壺,接著燒開水,燒上水以后,需要等15分鐘水才能開。
23、在15分鐘內,可以洗茶杯,拿茶葉,水開了就泡茶,這樣,只用16分鐘就行了。
24、同學們,當你要做幾件事時,能不能用華爺爺教給我們的方法來安排呢?想一想: 從這個故事中,會受到什么啟發(fā)?。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