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關于月球的資料簡單些,關于月球的資料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內部構造? 月球是一個已經分異的天體,即它擁有地殼、地函、和核心。
2、月球的內核富含固態(tài)鐵,半徑大約為240公里,此外還有一個流體的外核,主要成分是液態(tài)鐵,半徑大約為300公里。
3、核心周圍是部分熔融的邊界層,約有500公里的寬度邊界層結構是在45億年前月球形成不久之后,由月球巖漿海通過分離結晶形成的。
4、巖漿海的結晶可以經由沉淀形成由鎂鐵質和沉積的橄欖石、斜輝石和斜方輝石等礦物組成的地函。
5、四分之三的巖漿海結晶之后,可能形成密度較低的斜長石并浮在地殼的頂部。
6、最后才由液體結晶的部分會被夾在地殼和地函之間,并且含有大量不相容和發(fā)熱的元素和之相符的是從月球軌道上遙感繪制的月球地質化學圖也顯示其地殼幾乎都是由斜長巖組成。
7、通過對部分熔融的地函噴發(fā)出的熔巖流冷凝下來的月巖樣本的研究,科學家確認地函含有比地球更豐富的鐵,其主要成分是鎂鐵質。
8、通過地球物理技術發(fā)現(xiàn)月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50公里左右。
9、 月球是太陽系內密度第二高的衛(wèi)星,僅次于埃歐。
10、但是月球的內核并不大,半徑大約是350公里甚至更小,只占月球大小的約20%,相較之下,其它地球型天體的比例約為50%。
11、它的組成尚不是完全清楚,可能是由金屬鐵組成,同時含有少量硫和鎳。
12、對月球隨著時間變化轉動的分析顯示月球核心至少仍有部分是熔融的。
13、表面地質? 月球是地球的同步自轉衛(wèi)星,它繞軸自轉的周期與繞地球的公轉周期是相同的,這使得它幾乎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14、它之前以較快的速度旋轉,在后來由于地球產生潮汐摩擦,讓其自轉速度減慢,直到最后以同一面持續(xù)面對地球,即潮汐鎖定。
15、我們將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被稱為正面,而相對的另一面則稱為背面,背面通常也稱為"暗面",但是事實上它如同正面一樣會被照亮。
16、當月相為新月時,我們看到月球的正面是黑暗的,而月球的背面則被太陽照亮。
17、 科學家曾經使用雷射測高儀和立體影像分析對月球表面的地形進行測量。
18、月球表面最明顯的地形特征是位于背面的巨大撞擊坑南極-艾托肯盆地,其直徑有2,240公里,是月球上最大的隕石坑,也是太陽系中已知最大的。
19、它的底部是月球上海拔最低的地方,深度達到13公里。
20、而月球海拔最高的地點則正好就在它的東南方,有人認為這個區(qū)域是造成南極-艾托肯盆地的撞擊所形成的隆起。
21、月球上的其它大撞擊盆地,如雨海、澄海、危海、史密斯海和東方海等,也都擁有低海拔的區(qū)域和高聳的邊緣。
22、月球背面的平均高度比正面高1.9公里。
23、 表面地理 月球是一個南北極稍扁、赤道稍許隆起的扁球。
24、它的平均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500米。
25、南北極區(qū)也不對稱,北極區(qū)隆起,南極區(qū)洼陷約400米。
26、但在一般計算中仍可把月球當作三軸橢圓體看待。
27、物理天平動的研究有助于解決月球形狀問題。
28、通過天平動研究還表明,月球重心和幾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
29、這一結論已為阿波羅登月獲得的資料所證實。
30、 火山地形 在月球表面上用肉眼可以清楚看見有黑暗的,相對平坦的平原,我們稱之為月海,這是因為古代的天文學家認為這些地方充滿了水。
31、現(xiàn)在,我們知道這些黑暗部分是古代火山爆發(fā)后熔巖漿在洼地凝結成的廣大玄武巖。
32、和地球的玄武巖類似,月海中的玄武巖含有豐富的鐵,而完全缺乏因水流過而出現(xiàn)的礦物。
33、大多數(shù)噴發(fā)的熔巖漿流入與撞擊盆地相連接的洼地,形成月海。
34、現(xiàn)在科學家已經在月球正面的月海中發(fā)現(xiàn)幾個擁有盾狀火山和火山穹頂?shù)牡刭|分區(qū),這些是熔巖漿凝結形成月海的證據。
35、 幾乎所有的月海都位于月球正面,占正面面積的31%,相較之下,在月球背面只有少數(shù)的月海,只涵蓋了背面2%的面積。
36、這被認為和通過月球探勘者的伽瑪射線光譜儀所描繪的月球化學圖上所看見在月球正面地殼下的生熱元素的濃縮有關。
37、生熱元素的濃縮會造成地函下的溫度上升,部分熔解,并上升到表面造成噴發(fā)。
38、大部分玄武巖的噴發(fā)都出現(xiàn)在30至35億年前的雨海紀,但也有少部分樣本的輻射定年顯示其形成于更古老的42億年,也有一些相對年輕的樣品,最年輕的噴發(fā)物經由撞擊坑計數(shù)測定年限發(fā)現(xiàn)其發(fā)生在12億年前。
39、 月球上較亮的部分被稱為“高地”,因為它們高于大多數(shù)的月海。
40、經由輻射定年測定它們是于44億年前形成的,這意味著這些高地可能是在月球巖漿海形成時的斜長巖堆積所產生的。
41、月球上沒有任何一個主要的山脈被認為由地質構造事件產生的,這和地球的情況剛好相反。
42、 撞擊坑 另一個會影響月球表面地形的主要地質事件是撞擊坑。
43、小行星或彗星撞擊月球表面時都會形成隕石坑,現(xiàn)在估計單在月球正面直徑大于1公里的隕石坑就大約有300,000個,其中有些隕石坑以知名的學者、科學家、藝術家和探險家的名字命名。
44、月球地質年代是根據月面上的重大隕石撞擊事件進行分界,包括在酒海、雨海和東方海等的撞擊事件。
45、這些撞擊事件的結構特征是產生多層物質隆起的環(huán),通常是由數(shù)百至數(shù)千公里直徑的圍裙狀噴發(fā)物沉積形成一個區(qū)域性的地層視界。
46、由于月球沒有大氣層、天氣變化,在最近幾十億年也沒有地質活動,大部分環(huán)形山都保存得很完好。
47、雖然有幾個多環(huán)盆地明顯的已經很久遠,它們還是能用于分派相對的年齡。
48、由于撞擊坑是以恒定的速率累積,計算單位面積內的撞擊坑數(shù)目可以用來估計表面的年齡。
49、阿波羅任務收集撞擊熔化的巖石以輻射測定年齡,群集在38億和41億年的年齡:這已被用來建議撞擊的后期重轟炸期。
50、 覆蓋在月球地殼上的是高度粉碎的(碎裂成更小的顆粒)和撞擊園藝下的表面層稱為風化層,是由撞擊過程形成的。
51、最細微的風化層,是二氧化硅的月球土壤玻璃狀物體,有著像雪一樣的紋理和聞起來像用過的火藥。
52、較老的風化層表面一般比年輕的表面厚;在高地的厚度在10-20米之間,在海的厚度則是3-5米。
53、在細致的粉碎風化層下面是“粗風化層”,厚達數(shù)公里高度碎裂的基巖。
54、 水的存在 月球的表面不存在液態(tài)水,因為太陽輻射會使水被光解并快速逸入太空。
55、但從1960年代以來,科學家假設由彗星撞擊所帶來的水、或者來自太陽風的氫和氧。
56、 豐富的月巖反應所產生的水,都可能以冰的型態(tài)沉積下來,并在月球兩極撞擊坑低溫的永久陰影區(qū)留下可以追蹤得到的痕跡。
57、電腦模擬月面的永久陰影區(qū)約有14,000公里。
58、在月球上可用水的數(shù)量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可以決定建設一個月球適居區(qū)計劃的成本效益,因為從地球運水到月球的費用極為昂貴。
59、 近年來,已經在月球表面發(fā)現(xiàn)水的特征。
60、在1994年,安裝在克萊芒蒂娜太空船的雙向雷達實驗,顯示有少量、冰凍的水存在接近表面的凹穴內。
61、但是,后續(xù)使用阿雷西波的雷達觀測,認為此一發(fā)現(xiàn)可能是由新撞擊坑中的巖石近被撞擊的巖石噴出的。
62、在1998年,月球勘探者攜帶的中子能譜計顯示,在極地附近深度1米的風化層存在著高濃度的氫。
63、在2008年,對一顆由阿波羅15號帶回的熔巖珠的分析,顯示有微量的水存在于球狀硅酸鹽玻璃內。
64、 在2008年,印度的月船1號太空船使用在載月球礦物繪圖儀確認表面有水冰的存在。
65、分光計觀測在反射的陽光中偵測到羥基的通用吸收譜線,提供了有大量水冰在月球表面的證據。
66、太空船顯示濃度可能高達1000PPM。
67、在2009年,LCROSS送了一個2,300公斤的撞擊器到極區(qū)永久陰暗的環(huán)形山,并且從噴出的羽狀物質中至少檢測到100公斤的水。
68、LCROSS另一個實驗的數(shù)據顯示偵測到的水量,更靠近155公斤(±?12公斤)。
69、?重力和磁場? 月球的重力場已經通過圍繞月球旋轉的探測器發(fā)射無線電信號的多普勒效應所測量的。
70、月球重力場主要的特征是擁有質量瘤,即在一些巨大的撞擊盆地卻反而出現(xiàn)較重的重力分布,這可能與組成這些盆地的玄武巖熔巖流密度較大有關系,這些異常對環(huán)繞月球軌道的太空船有極大的影響,如果經月球這些地域時,假如太空船與月面距離足夠低,而且軌道不加修正的話,那么太空船會在數(shù)個月或數(shù)年間在月球表面墜毀。
71、但令人困惑的是,熔巖流密度本身不足以完全解釋重力異常,有一些質量瘤的存在明顯和月海中的火山作用形成的熔巖流無關。
72、 月球擁有一個強度不到地球磁場百分之一,范圍在1至數(shù)百納特斯拉之間的外在磁場。
73、月球上已被發(fā)現(xiàn)有類似質量瘤的異常的磁場區(qū)。
74、這些磁場區(qū)有明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磁場強度(但是原因未知)。
75、?天體液體金屬核心可以生成的全球性雙極性磁場,但現(xiàn)在?月球的磁場并不是由液體金屬核心產生的,而可能是在月球演化的歷史早期被磁化而一直保留至今的地殼磁場,月球磁場另一種可能來源是在大碰撞事件期間生成的瞬態(tài)磁場殘余的磁化,通過撞擊產生的等離子云包圍,擴大了磁場的范圍,這種說法受到最大的地殼磁場撞擊盆地對面出現(xiàn)對蹠點的支持。
76、?大氣層? 月球有一個非常稀薄、接近真空的大氣層,總質量低于10公噸。
77、如此小的大氣質量在月球表面產生的壓力大約是3?×?10?15atm(0.3nPa),數(shù)值隨著月球一天的時間不同而改變。
78、月球大氣的來源包括出氣和濺射,如太陽風的離子轟極月球表面釋放出的原子。
79、過往曾經檢測到由濺射產生的原子包括鈉和鉀,相同的情況也曾在水星和埃歐的大氣中發(fā)現(xiàn)過。
80、月球大氣的氦-4來自太陽風,氬-40、氡-222和釙-210則來自月球地函相關元素放射性衰變后的濺射。
81、但月球大氣中缺乏存在于月球表巖屑的氧、氮、碳、氫和鎂等自然元素的原子或分子,目前原因尚不清楚。
82、月船1號已經在月球大氣中發(fā)現(xiàn)水蒸氣的存在,其含量隨著月球緯度的不同而改變,大約在緯度為60-70度時水蒸氣的含量最高。
83、這些水蒸氣可能是由月球表面表巖屑的水冰升華而生成的。
84、月球大氣層的氣體有些被月球的重力吸引回到表巖屑,有些由于太陽的輻射壓,或者被太陽風的電離后逃逸到太空中。
85、季節(jié)? 月球的轉軸傾角只有1.54°,遠小于地球的23.44°。
86、由于這個緣故,太陽照射對月球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很小,反而是月球表面地形對季節(jié)變化有重要作用。
87、在2004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Ben?Bussey博士率領的小組研究克萊芒蒂娜探測器在1994年獲得的影像,發(fā)現(xiàn)位于月球北極的皮爾斯環(huán)形山邊緣有4個區(qū)域在整個月球日中都被陽光所照亮,形成永晝峰,而在月球南極地區(qū)沒有類似的區(qū)域。
88、而在極區(qū)的許多環(huán)形山底部是永久黑暗的,沒有受到陽光照射。
89、這些黑暗的環(huán)形山底部是極低溫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在夏天的南極環(huán)形山底部測得的最低溫度是35K(?238?°C),而在接近冬至時在北極測得厄米環(huán)形山的溫度只有26K(?247?°C)。
90、這個溫度比冥王星的表面溫度還要低,是太空船在太陽系中所測得的最低溫度。
91、月球是被人們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
92、人類至今第二個親身到過的天體就是月球。
93、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
94、月球與地球一樣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
95、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
96、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
97、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tài)的。
98、月球直徑約3474.8公里,大約是地球的1/4、太陽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相當于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1/400,所以從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陽一樣大。
99、月球的體積大概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差不多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約是地球重力的1/6。
100、在46億年之前,地球正在孕育當中,地球上的生命更沒有誕生。
101、太陽系還處于混沌初開的太陽星云階段。
102、在年輕太陽的周圍,龐大的氣體塵埃星云中,塵埃與塊狀巖石不斷的凝聚、碰撞、吸積,星云中的部分物質開始生成為環(huán)繞太陽的行星和衛(wèi)星系統(tǒng)。
103、 大約在44.5億年前,最靠近太陽的第三顆較大的行星——地球,卻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104、 一顆大小與火星相近的行星快速襲來,因為兩顆行星的軌道形成交叉,將使一次巨大的撞擊無可避免。
105、 如果我們能夠跳到銀河系的視角來看待即將到來的相撞,首先需要以太陽為參照物,我們的太陽位于銀河系第三內側,它僅僅是銀河系中一千億顆恒星中的一個。
106、如此看來,發(fā)生在太陽周圍的行星撞擊,在銀河系的視野之下是完全看不到的。
107、 但是以太陽系為參照物,這卻是一次驚天動地的相撞。
108、撞擊將兩顆行星的地幔和地殼物質拋入到附近的空間,當殘留的沖擊行星改變軌道離去之后,在地球的附近留存了大量的行星撞擊碎塊。
109、隨著時間的流逝,環(huán)繞在地球周圍的物質逐漸聚合,開始形成一個獨立的天體。
110、 46億年后,人類作為生命的一部分出現(xiàn)在靠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上。
111、歲月早已撫平了地球的累累傷痕,而那次相撞形成的月球卻周而復始的占據著夜空。
112、月球長成什么模樣?它與地球有什么不同?它與地球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而那宇宙中的偶然一擊,又將為人類帶來什么樣的未來?。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