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山河月明》的播出,明初的這段歷史,也從開始的溫情脈脈,轉到了血腥的屠殺,朱元璋臨死之前,整個跟他起兵的淮西功臣集團被他屠殺殆盡。
中國歷史發(fā)展到明初,實際上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積累的歷史和政治經驗已經非常豐富,實際上,明初如此慘烈的殺戮,本應該是可以避免的,主要問題其實就處在朱元璋身上。
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對他的性格影響是決定性的,朱元璋從小就生活在非常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下,對于周邊充滿的警惕和恐懼,這種感受即便是他做了皇帝之后,絲毫也不曾減弱。
我們常說,自從漢武帝擺出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就一直是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這句話籠統的來講是沒錯,但這里面有個一不斷反復和加強的過程。
到了明朝,實際上是儒家徹底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宋朝其實儒家還主要是集中在文人士大夫之間,而從明朝開始,真的底層百姓,才開始真的完全按照儒家的規(guī)范來生活,是徹徹底底的儒家化。
這里面最大的推手就是朱元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孝這個理念,在歷朝歷代都是備受推崇的,而且還因此產生了官員的丁憂制度。
所謂丁憂指的是,你的父親死了,不管你在朝中做多大的官,干的什么職務,你都必須回家為父親守喪在,這就是丁憂制度。
但朱元璋覺得,這還不夠孝順,憑什么母親死了不用丁憂呀,于是朱元璋就規(guī)定,大明朝的官員,父親母親死了都要回去丁憂,這才更能體現孝的精神。
在朱元璋的大力推行執(zhí)行,儒家的倫理,滲透到大明朝每一寸土地和血液,但可惜的是,儒家的倫理,卻無法融入朱元璋的身體。
朱元璋大力推行儒學,只是因為儒學比較利于統治,他甚至還說孟子不行呀,說君主的壞話,還弄出來一個節(jié)簡版的《孟子》出來,幸好當時的讀書人明里暗里都在抗拒,我們今天才得以讀到全本的《孟子》。
而在處理功勛這件事上,朱元璋的做法,更是展現了他的本性,絲毫沒有一點點儒家的影子,如果按照儒家的那一套來,明初也不至于搞的這學血腥。
電視里有個鏡頭,是朱元璋和劉基在探討如何處置貪腐官員的問題,劉基提出了八議原則,但朱元璋不予理會。
什么叫八議,簡單來說他是一種刑罰減免制度,針對八種人,在處罰方面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
這種思想是傳統的儒家等級制度的產物,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勛貴,他如果犯了罪,是可以用自己的爵位或者官位,來為自己抵罪的,這種制度由來已經,我們現在看起來可能不合理,但是在古代,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是非常有效的緩和劑。
但朱元璋從來不吃這一套,乞丐出身的他,心里有一種樸素的平等觀念,也就是通俗的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原則,你只要是犯了罪,不管你是公侯還是皇親,朱元璋是照殺不誤。
這種極端的平均主義,導致了朱元璋在政治處理上,完全沒了彈性,在對待勛貴集團上,沒有別的選擇,只剩下兩條路,暫時讓你榮華富貴位極人臣,要么直接滅門抄家。
在朱元璋這里,完全沒有第二條路,但實際上,如果按照儒家的觀念來,其實原本可以不用這么血腥,公爵犯法,可以讓他變成平民呀等等措施,為什么一定要殺掉呢?
事實上,朱元璋的幾任宰相,都是實用主義的法家策略,不是純粹的儒家,當然這幾個法家傾向的宰相,最后也都沒有好下場。
所謂制度設計,都是在經驗教訓上總結而來的,朱元璋完全放棄了八議原則,不但造成了明朝初年,無辜的大規(guī)模屠戮功臣,更造成了他死后,老朱家叔侄相殺,弄得朱元璋的后代,成了中國歷史上黛玉最差的王爺,幾乎等同于囚犯。
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很牛,就看不上歷史上的經驗,事實上,一個人強如朱元璋,他依然有許多搞不定的事情,死后更是發(fā)生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本文轉自:7麗女性網 非本站原創(chuàng)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