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潮汕廣濟橋圖片,廣濟橋圖片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湘子橋,橫跨韓江,位于潮州城東門樓前至東面的筆架山下韓山師院前。
2、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
3、現(xiàn)橋長566米(一說517.95米),分20孔,橋?qū)?1米。
4、橋東西兩頭自古至今由石墩架設(shè)石梁而成,中間水深流急,昔時限于條件,加上航運需要,采用木船鋪上木板架設(shè)而成,作為啟閉式浮橋,故有“十八梭船廿四洲”之稱。
5、湘子橋因此成為中國古橋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座啟閉式石橋。
6、1988年1月,被國務(wù)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湘子橋已歷時832年,自古及今傾注了不少地方官員和潮州人民的心血,數(shù)次修建擴建維護,得以保存且不斷完善,由此也使其出現(xiàn)若干名稱,現(xiàn)簡介如下: 康濟橋:據(jù)《永樂大典》5343卷橋道載:“《三陽志》: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來往者兩病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公汪乃造舟為梁,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東西兩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濟橋’”。
8、 丁侯橋:據(jù)《永樂大典》5343卷橋道載:“……已酉(即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丁公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為八,亙以堅木,覆以華屋,曰‘丁侯橋’”。
9、 丁公橋:據(jù)饒宗頤《廣濟橋志》載:“……知軍州事常州丁允元又增置西岸石洲四架,梁而屋之,民號‘丁公橋’”。
10、 濟川橋:據(jù)《古今圖書集成、潮州府部匯考》載:“廣濟橋在城東跨韓江上,廣二丈,長一百八十丈,舊名‘濟川’”。
11、又《永樂大典》5343卷橋道載:“南宋慶元二年(1196),知州陳宏規(guī),益東岸洲二,結(jié)架如丁侯橋,而增廣之,曰‘濟川橋’”。
12、 廣濟橋:據(jù)明郭春震《潮州府志》載:“廣濟橋在城東跨韓江上……大明宣德間,知府王源累石為墩,二十有三架,亭屋百二十有六,中不可為墩,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梁,更今名”。
13、據(jù)姚友直《廣濟橋記》曰“更名其橋曰‘廣濟’,取濟百粵之民,其功甚大也”。
14、又據(jù)饒宗頤《廣濟橋志》載“俗又傳言……西洲創(chuàng)自廣濟和尚,故名‘廣濟’。
15、然廣濟實取義于利渡,且廣濟和尚并無其人,鄉(xiāng)民多圖像之,神祀之,其誣妄尤不足辨。
16、” 湘子橋:據(jù)饒宗頤《廣濟橋志》載:“俗傳造橋始自韓湘子,因建廟祀于東洲(即橋東)之首,而稱橋曰‘湘子橋’,或簡稱‘湘橋’。
17、流俗相傳,迄今無以易矣”。
18、意即傳說以訛傳訛,民間信以為真,名稱既成,難以更改。
19、 湘橋:據(jù)饒宗頤《廣濟橋志》載:“……橋曰‘湘子橋’,或簡稱‘湘橋’”。
20、潮州八景之一的“湘橋春漲”即因此而來。
21、 浮橋:據(jù)饒宗頤《廣濟橋志》載:“是橋建于江中石上,言地理者曰,韓山余脈,自橋東村橫江西來,至橋之中段,石根緊縮如線,橋墩莫得而堅,因中斷浮舟以渡,故又名‘浮橋’”。
22、 躍進橋:據(jù)廖來保主編的《潮州市志》載:“1958年,出于交通需要,廣東省公路局撥款90萬元,在當?shù)厝嗣裾I(lǐng)導(dǎo)下,改變古橋的原來格局,把原來的浮橋部分改成3孔鋼筋桁架和兩個高樁承臺式橋墩。
23、改建后的廣濟橋(湘子橋),曾稱‘躍進橋’”,因1958年全國開展“大躍進”故名。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guān)。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gòu)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fēng)險自擔(dān)。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