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于《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于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于清澈養(yǎng)不住魚兒一樣。但是,時下總有一些人喜歡背離這句俗話的本義,以此勸人凡事不必認真,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見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當寬也寬。這就有必要議一議了。 應該承認,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勸告人們待人少苛求、多寬容的積極意義。時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領導干部沒有正確理解這句俗話的積極意義,而是把它當作“慈悲”為懷的處世哲學,在當“察” 的時候也一味寬容遷就,尤其是面對一些問題和矛盾時,漠然視之,放任自流,當“老好人”。殊不知,這種“慈悲”非但不能贏得多數(shù)人的好感,換來所謂的 “人緣”,反倒容易讓大家反感。因為回避問題和矛盾,縱容缺點和錯誤,最終必然會損害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人們對這種不講原則的“老好人”,怎么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正信服呢? “察”,本身是沒什么問題的,而“至察”就超出了一定的度?!安臁倍皶r適度,把問題和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無論對同志、對部隊建設,都是負責任的表現(xiàn)。當然,“察”要有道,一方面“察”要注意范圍與重點,事關政治立場、工作作風、精神狀態(tài)、人品道德等原則問題,就應該細察真究,決不含糊;而對那些雞毛蒜皮、無關宏旨、純屬個人性格方面的枝節(jié)問題,則不必“察”之過細、責之過嚴。另一方面,“察”要實事求是,力求做到持之有據(jù)、言之成理,不捕風捉影,不無中生有,不夸大其辭,不無限上綱,不簡單粗暴,不以權壓人??偠灾?,處理事情,既要堅持原則,又不能絕對化;對待同志,既要真誠批評幫助,又要注意團結?!安臁钡饺绱司辰?,自然就不會有“無徒”之憂了。 在“察”的問題上,不同價值取向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遇事消極應付,“難得糊涂”,當清不清、當察不察者,其舉動看似寬容豁達,實則有悖職業(yè)道德要求。尤其是身處領導崗位的同志,肩負著為黨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和軍隊建設加快發(fā)展而帶領官兵不斷修正錯誤、不懈追求真理的神圣使命,責任和義務都要求我們既要有寬廣的胸襟,不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又要有求真務實的作風,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面前,講真理不講面子,講原則不講私情,敢于直言不諱,勇于較真碰硬。有道是,“為官避事平生恥”。當寬則寬、當察則察,才是領導干部應有的情懷。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